“曲棍球之鄉”——達斡爾

達斡爾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,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、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、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;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、遼寧省等地。
達斡爾族居住地最早記載為討浯兒河(今洮兒河),明初遷往黑龍江以北;17世紀中葉因中俄邊疆戰事,清政府為鞏固后方,達斡爾族最初遷往嫩江流域,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貝加爾一帶。后因清政府征調青壯年駐防東北和新疆邊境城鎮,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分布的狀況。
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,原文字已丟失,現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,現在達斡爾族基本上通曉漢語并會書寫漢文,與蒙古族雜居的達斡爾族,大部份通曉蒙古族語 。達斡爾族能征善戰,后金為入關鞏固后方,三征索倫,故有俗語“索倫騎射甲天下”。清朝內外戰爭均有達斡爾將領參與??谷諔馉帟r期,為東北地區抗日做出杰出貢獻。達斡爾族能歌善舞的民族,民間音樂有山歌、對口唱和舞詞等多種形式。

   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,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,當時達斡爾或以地區被稱為薩哈連(滿語對黑龍江的稱呼),或以貢物特點稱為薩哈爾察(滿語譯音意為黑貂)部,或與鄂溫克等泛稱為索倫部。至康熙初年,才出現“打虎兒”的譯名,以后又常譯為“達胡爾”、“達虎里”、“達呼爾”等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根據本民族意愿,統一定名為達斡爾。


民居

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梁為房架,土坯或土垡為墻,里外抹幾道黃泥,頂苫房草,二間、三間、五間不等。二間房以西屋為臥室,東屋為廚房;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,兩邊的為居室。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,注重采光,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。居室的南、北、西三面或南、東、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,俗稱“蔓子炕”。蔓子炕保暖性能好,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。
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。西屋又以南炕為上,多由長輩居住,兒子、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,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??幻娲蠖间伻斚蛎珰值?。如今,隨著經濟的發展,生活條件的改善,磚瓦房正日益增多,不過,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。

傳統節日

阿涅節,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,相當于漢族的春節。從進入臘月開始,人們便開始阿涅節而忙碌,準備過年用的各種食品。
庫木勒節,庫木勒即柳蒿芽,野菜可食用。每年五月,成群結隊的達斡爾族男女老少,深懷感恩之心,興高采烈地去采集柳蒿芽并歡歌勁舞。舉行傳統的體育競賽,其樂融融。
抹黑節(闊德格·烏都日),正月十六為抹黑日,是達斡爾族傳統節日之一,達斡爾族的“闊德格·烏都日”來源于達斡爾族春節,達斡爾族視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節。

婚俗

達斡爾人對男婚女嫁非常重視,形成了內容豐富、特色獨具的傳統婚姻習俗。一夫一妻制婚姻,在達斡爾族中產生很早,并一直傳承到今天。歷史上,達斡爾族實行并不嚴格的族內婚,通婚范圍主要在本民族內部,即以異姓成員為通婚對象。后來,由于與鄂溫克族、蒙古族、滿族、鄂倫春族和漢族等民族長期相鄰而居,,同其他民族之間的通婚也得到允許。氏族外婚制度是達斡爾族婚姻習俗方面的又一項基本制度。同一哈拉(氏族)、莫昆(家族)的男女因為有血緣關系、為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而嚴格禁止互相通婚。為保持親戚間穩定的倫理關系,達斡爾人雖然允許部分有親屬關系的人通婚,但是要求雙方輩分必須相同,嚴格實行同輩婚。同時,入贅婚比較普遍。男人入贅女方后,所生子女仍屬父親的“哈拉”,女婿在岳父家只從事勞動,并無繼承女方財產的權利。
新中國成立前,達斡爾族的封建禮教和道德觀念根深蒂固,父母包辦婚姻被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,青年人沒有自行選擇配偶的權利,也不能進行自由的婚前社交活動。其傳統婚姻習俗,通常包括擇偶、定親、過禮、結婚等程序。人們選擇配偶講究年貌相當、門當戶對。在年齡方面要求男女雙方大致相近,男方與女方同歲或比女方大一歲至三歲均可。新中國成立后,隨著《婚姻法》的頒布和實施,傳統婚俗中的封建包辦、買賣婚姻被徹底廢除,青年男女可以通過自由戀愛為自己選擇稱心如意的配偶。

住屋形式

達斡爾族傳統房屋建筑的主要形式叫“雅曾格日”,是一種起脊式的、土木結構的草正房。達斡爾族的草正房以兩間的居多,其次是三間的,住五間的較少。達斡爾人講究住屋與廚房分離布局的習尚。
如果是兩間房,則以西屋為居室,以東屋為廚房;如果是三間房,通常以中間屋為廚房,東西兩間住人。居室內南西北三面盤有相連的火炕,俗稱“彎字炕”。
達斡爾族家庭一般不設火爐,秋冬季節防寒保暖靠火炕。達斡爾人在廚房北墻處,盤有一個池式火炕,叫“額魯格”,用來干燥糧食。達斡爾族的草正房舒適講究,寬敞明亮,堅固耐用,冬暖夏涼,以多窗著稱。一座兩間的草正房,西屋南墻有三扇窗,西墻有兩扇窗,東屋房門兩側各有一扇窗,共有七扇窗。

如果是三間的草正房,通常有窗十一扇。窗多不僅擴大了采光面積,而且有利于空氣的流通,保持室內空氣新鮮。天棚和四壁上面裝飾著雞、鳳、鵪鶉以及狩獵等各種圖案、剪紙,有的直接把雉羽、帶花絲的皮毛貼在墻上,作為點綴。

曲棍球

達斡爾族語稱曲棍球為“波列”,稱曲棍為“波依闊”。一般已習慣“波依闊”即代表曲棍球運動。是一項達斡爾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的體育項目,最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。
曲棍球在達斡爾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,數百年前便開始流傳于達斡爾族民間。據考證:早在遼代契丹人中,曾盛行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體育活動--波列,而“波列”就是達斡爾族現代的曲棍球。
新中國成立后,傳統的曲棍球運動在達斡爾族居住的城鄉得到了廣泛的開展,并被列為國家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。1975年,莫力達瓦旗成立了以達斡爾族運動員為主的業余曲棍球隊,這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縣級地方球隊,也是中國第一支專業曲棍球隊。該曲棍球隊在全國性比賽中多次奪得冠軍。1982年,以達斡爾族球員為主力隊員的中國曲棍球隊,在巴基斯坦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杯曲棍球比賽中奪得第三名,在國際曲壇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紅旗,為中國爭得了榮譽。1989年,國家體委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命名為“曲棍球之鄉”。


出發,遇見呼倫貝爾
————  世界這么大,我們一起去看看 ————

電話:0470-8558877    24小時電話:18748453111